4台涡扇20换新,完全体运油20已首飞成功,中国战略空军再添大将

对于关心我国战略空军大飞机装备进展的军迷们来说,8月还是有不少的惊喜让人觉得值得一谈的:首先是在月初,空军正式官宣了空军新一代国产大型加油机运油-20已经入列并形成战斗力,并在随后的台海战备任务当中公开亮相;随后涡扇-20版本的运-20完全体开始成规模量产的动向也得到了确认。在这种时候自然有人想问,这两者又什么时候能够结合一下。

事实证明一飞院与西飞也并没有让我们久等,这两天就已经有路过群众,拍到了正在进行试飞的运油-20黄皮机,而这架黄皮机的照片上,一眼就能看见翼下吊挂的粗了一圈的发动机;毫无疑问,这是一架已经换装了涡扇-20发动机的新运油-20了。按照目前西飞厂已经在批量生产涡扇-20版本的运-20来看,完全体的运油-20应该距离进入我军服役,也不是很远了。虽然照片不是很高清,但是还是能够看出不少的设计细节;比如在机尾设计上,换发版本的运油-20也依然沿用了基础版本的设计,即放弃了运-20上的蚌式尾门结构,不像伊尔-78那样保留了恢复成运输机的能力;这样一来进一步增加了油箱的可用容积以及可转移燃料的重量。另一方面这架运油-20采用的加油模式与之前曝光的基础型运油-20是略有不同的,仅保留了两侧翼下的两个软管加油吊舱,机身上的那个更高流速更高压力,用来给大型机高速受油的软管则没有安装;但是同样的,很多人之前传言的什么硬式加油管,也并没在这架完全体运油-20上出现。

关于我军未来空中加油的软硬管之争,目前也能够基本下定论了,基本上可以确定会采用软硬管共存;全部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等战术机全部采用软管加油;未来的轰-20,运-20平台的各种特种机,新一代中运平台等等大型机采用硬管加油的模式,来兼顾软硬管加油的优点适配不同类型飞机的加油需求。很多人都有个误解,就是硬管加油一定比软管加油更好,只是因为技术难度高没有突破,所以我军才用不上。但实际上我军突破硬管技术相当早,试飞院用图-204完成硬管加油验证那都是近10年之前的事情了,硬管加油对我军来说压根不存在什么解决不掉的技术困难,硬管加油缺的是必须要使用硬管加油的受油平台,而不是加油平台。

简单的说,从各国空军多年使用积累下来的经验,硬管加油是一种只对运输机轰炸机等大型飞机好用的加油方式;对于歼击机等战术飞机而言硬管加油不光是因为受油压力问题事实上并没有比增压软管快出差距的速度,还因为不能多路同加的原因,在给超过多机加油时耗时更长;而且对隐身飞机来说,硬式加油管的探头还容易损坏隐身涂层乃至刮伤蒙皮,破坏隐身性能。美国空军之所以采用全员硬管,那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追溯到美军空中加油技术刚刚成熟的50年代,空中加油机是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资产,既然是战略空军司令部花钱买的飞机,当然考虑的也是战略空军的B-52等轰炸机,所以选择了对大型机来说加油难度更低速度更快的硬管加油。战术空军司令部的战术战斗机如果想要蹭一口奶妈,那就只有接受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标准,也采用硬管加油。

我军又没有美军历史上战役空军,战术空军,国土防空三大司令部对立的历史,也不需要歼击机部队捏着鼻子认对于自己并不友好的加油模式,在新一代大型平台服役的未来,硬管加油专门给他们做适配就好了,这次完全体运油-20试飞里消失的机身中线加油管,大概就是给硬管预留空间去了,但是在未来轰-20之类的飞机服役前,咱们大概还是看不见硬管加油在我军当中出现的;至于说歼-20,我军论证过硬管加油之后还是在量产型歼-20上选择用软管,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其实相比于运输机版本,对当前的我军来说,加油版本的运油-20反而是更亟需进行涡扇-20换发的子型号,毕竟从需求以及对我军实际能力提升的角度上来说,加油机的换发都是效能更加显著的。对普通的运-20来说,从D-30KP2/涡扇-18换装涵道比更大推力有一定提高经济性显著优化的涡扇-20,当然能够带来航程以及载重能力上的提升;但对我军目前的投送需求来说,即使不换发也足够满足,换发带来的性能提升实际用途是有限的。而对加油机来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更大推力更省油的发动机能带来的数吨可转移油量,那就是实打实的用得上的性能提升。

不过这个试飞,应该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主要是因为换发之后即使新机没有其他设计上的变动,尾流等特征也是会变得完全不一样的,而空中加油本质就是一种密集编队,影响最大的就是尾流,所以我们还得看看这完全体的运油-20,何时与我军的歼击机展开加油合练,何时与更多的飞机进行加油编队验证;但无论如何,都希望他能早日定型,进入我军服役。